WFU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網路成癮的表象之下:不快樂的情緒





作者:常善媚


記得我分手後的那年,每天都在網路上找人聊天,有時一次可以同時和七、八個網路上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聊著不同的主題,這種忙碌的聊天讓我彷彿找到一個浮木、一種依靠,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治療,不停的聊天比較不孤單,因此常會半夜仍流連網路聊天室導致隔天上課遲到。



高中剛離開台灣出國讀書的時候,都是依靠一起上線打遊戲,繼續和台灣的好朋友保持連繫,那段時間如果沒有他們在遊戲上陪伴我,我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撐過來,也因為這樣一起繼續打遊戲,我回國後我們的友誼依然熟悉。

國中時期家裡出現很大的問題和壓力,現在回想起來,我好像都是沉浸在電動的世界讓自己暫時逃避生活,沒甚麼朋友,遊戲是我唯一的朋友,沒錢買遊戲的時候,光上網看人打也很過癮。


為甚麼少年維特有煩惱?其實是有研究證據的



許多網路成癮的研究都是以青少年或大學生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我認為有主要有兩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目前的青少年正好屬於數位原住民 (Digital Natives)的世代,他們從小就沉浸在有數位產品的環境,第二個原因則是青少年是出現類似網路成癮問題 或問題網路使用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發生率比較高的族群,背後的原因可能與青少年比較容易出現的憂鬱情緒有關連。

其實,Hankin和他的夥伴們在網路還不普及的時代,追蹤紐西蘭1,037位青少年長達十年的研究,當時這群青少年出生在1972到1974年 (跟目前各位爸媽們的年紀相仿),研究人員了解他們的憂鬱狀態的發展,以及憂鬱發生率性別上的差異,從青少年早期 (11-12歲)追蹤到成人早期(21歲)。研究結果發現,15-18歲的青少年是憂鬱的好發時期,正在讀大學的群體中,大學一年級的新生遠離家庭、面臨新環境的轉變時,憂鬱的發生率最高,大二到大四發生率則逐漸趨緩。

另外,有其他「青少年憂鬱」的研究也發現憂鬱症狀的發展是隨著年齡變化的,Cole等人在2012年發表的研究,他們追蹤4到11年級的兒童與青少年,每年兩次共六年12個時間點的憂鬱狀態,並且同時調查小孩自己以及家長觀察孩子兩種來源的問卷,結果發現好發在青少年時期的高峰期是六到七年級。

從這兩個研究可以發現,在青少年時期有兩個憂鬱症狀的好發時期,第一個是小六到國一 的青少年早期,第二個好發時期則是在大學的第一年。


也就是說,小六到國一以及高三到大一學生的適應不良與憂鬱情緒是需要被留意的,孩子出現不快樂的可能性大增,而出現類似問題網路使用或網路成癮的現象,也許是這個世代的青少年面對不快樂的情緒時的因應方式之一。



問題網路使用(PIU)與憂鬱的情緒有關



網路成癮到目前為止仍然不是醫學診斷,我們把類似網路成癮的狀態稱為問題網路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簡稱PIU。

Kandell早在1998年就針對大學生使用網路做了調查,他的研究發現,高PIU得分的人也會同時具有較高的憂鬱得分。後續很多的研究也發現,網路成癮得分高的人與憂鬱得分也高,兩者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Lam, Peng, Mai, & Jing, 2009; Leung, 2004; Whang, Lee, & Chang, 2003; Yen et al., 2008)。


PIU與憂鬱,誰是因?誰是果?



由於跨了許多研究得到一致性的結果,因此研究者開始好奇,到底是網路成癮的問題(PIU)導致了憂鬱?或者憂鬱才是主要關鍵,使青少年出現問題網路使用(PIU)的行為與症狀。

基於現況我們沒辦法以實驗法來檢查網路成癮(PIU)與憂鬱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台灣學者葉妤貞(2013)的博士論文就使用長期追蹤的資料、以交叉延宕的中介模型的統計方法(cross-lagged and longitudinal mediation analyses),試圖回答PIU與憂鬱之間的因果關係。

她的研究蒐集大學生樣本,追蹤了大學時期的三個時間點,結果發現憂鬱可以預測問題網路使用(PIU),但PIU不能預測憂鬱。


憂鬱是因,網路成癮的症狀是果



交通大學教育所陳思光與林珊如教授在2016年 進一步使用潛在成長模式(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的統計方法,長期追蹤757位台灣的大學生,從大一到大三共蒐集了五個時間點,發現大一憂鬱分數較高的學生網路成癮(PIU)得分也高,後續憂鬱分數下降的學生,網路成癮(PIU)分數較低,也就是說,能成功找到方法適應大學生活的學生,憂鬱獲得改善,網路成癮的症狀也會跟著緩解;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上網可能是剛上大學學生因應憂鬱情緒的方法,當生活逐漸適應,憂鬱也會改善,問題網路使用的行為隨之消失(Chen & Lin, 2016)。

打開電腦進入網路世界很可能是現代人用來因應生活上的困難、緩解情緒困擾的方法之一,線上互動的匿名性使憂鬱的人願意透過網路,比較自在的與陌生人或網友分享他們的想法而讓憂鬱得到紓解,進而出現過度上網的行為。

也許短期來說,上網找人分享或沉浸在自己喜歡的網路活動中,確實可以找到遠距的社會支持、排解不快樂的心情,但是對於有憂鬱症狀的人來說,改善其實很有限,憂鬱的情緒沒辦法因為上網得到真正的改善,長期下來就出現因應(coping strategy)上的惡性循環,出現憂鬱與網路成癮之間有者很密切關連的表象,但卻不太容易區分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如果一直感到不快樂,該怎麼辦? 憂鬱症已經有完整的治療方法


減輕憂鬱是改善網路成癮(PIU)的重要關鍵,對於憂鬱而出現網路成癮症狀的人來說,治療憂鬱才是治本的方法。


當家長發現青少年沈溺於網路時,在積極管理網路之外,也別忘了要注意青少年是否出現憂鬱的徵兆,同時也要鼓勵他們積極接受治療,有關憂鬱症之簡易憂鬱篩檢問卷,請上董氏基金會「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之網站,或「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做參考。

若您身邊的朋友或家人有憂鬱症狀,請幫忙協助並鼓勵他們就醫,可在此查詢就近的身心科或精神科


© 常善媚,保留所有權利。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


更多線上遊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