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擔心孩子過度沉迷線上遊戲嗎?

作者: 常善媚




媽媽說:兒子國中之前,比較願意接受使用網路時間的限制,青春期之後就很容易因為上網而跟我大小聲,或者把自己關在房間用手機打電動,一打就是好幾個小時…

玩家說:國高中的時候,爸媽管的比較多,他們越管,我就只能陽奉陰違,騙他們出門跟同學打球,其實是跟同學相約到網咖打電動,因為只有到網咖才能連續打六小時不間斷,雖然必須忍受那環境中的菸味。


與其阻止,不如主動的參與陪伴


我想大部份的爸媽都只採用管制上網時間來約束孩子,不一定了解孩子在網路進行了哪些活動,投入哪款遊戲?遊戲如何好玩?困難點在哪裡?他是怎樣突破的?

孩子12歲青春期之後,就不一定願意讓你參與了,參與要趁早!


舉個例子,最近蔡依橙校長與七歲的兒子一起打一款英文版線上遊戲,他自己也不是遊戲專家,和孩子一起摸索,走在孩子前面,運用刻意練習的技巧,慢慢體會到遊戲中勝利的喜悅。孩子在過程中因為遇到困難也會挫折、也會哭,但經過刻意的教導與練習,一起跨過挫折與困難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就是網路世代孩子學習新事物的方法。這種學習的態度與方法,將會擴展日後學習遊戲以外的新的事物。


這是個需要自學能力、合作能力的時代


學習任何新事物都需要摸索、了解規則、與刻意練習。有遊戲玩家說,電競選手不可能是沉迷者。我認為,那是因為選手為了在比賽中求勝,必須有非常多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就是特別針對自己不熟練的技術有方法有策略的演練,你需要有另一雙跳脫的眼睛來看你自己是怎麼打遊戲的,分析自己為甚麼會輸掉?哪個地方是自己的強項、哪個地方是弱點,針對強項優化與選角色、針對弱點演練並克服它。那就像籃球選手與喜歡傍晚到球場與人打籃球的人之間的差別。

一開始有人帶著你作刻意練習,讓你學會刻意練習的技巧,遊戲是團隊一起玩,你將學會怎麼與別人溝通合作,怎麼討論下次玩得更好,這些在遊戲中的刻意練習都是培養未來團隊能力很重要的元素。


嘗試與孩子建立有趣的互動關係


如果您七歲的孩子可以和二十幾歲的玩家一起討論一起打遊戲,甚至在其中擔任領導者,你會為他感到驕傲嗎?還是會擔心他被人帶壞走入歧途?

在1979年,Bronfenbrenner學者提出了生態論的觀點,認為人與環境持續產生演化互動 (evolving interaction),人不斷覺知 (perceive)與回應 (deal with)他所處的環境,而環境是一種「巢套」的結構 (nested structure),就像俄羅斯娃娃。以自我為核心,最靠近的第一層是家庭、學校,第二層是社區、媒體,最外層是文化、意識型態。

網路世代的環境與過去幾千年人類歷史最大的不同,除了即時性與互動性外,還有結構巢套層次減少,比現實生活更扁平化,網路環境讓訊息快速傳遞,人與人更容易接觸、關係容易發生。你很可能與美國的成年人組隊打遊戲成為好朋友,可能與某個長者直接互動溝通。

孩子不受傳統框架的束縛,使用網路的許多技能都比我們更容易上手,如何在網路中的活動與孩子成為夥伴,共同學習新事物,在活動的過程中產生有別於父母子女的夥伴關係,是種有趣的新嘗試。

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用舊有邏輯企圖面對或解決新問題。一昧的阻止孩子打遊戲,恐怕效果不彰,那也只是父母面對孩子問題的老方法,我們都需要ㄧ些新嘗試。


© 常善媚,保留所有權利。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