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百年早餐史



心得撰寫:常善媚 護理師

今天的早餐,我把三顆雞蛋放入電鍋蒸熟,洗淨燙熟地瓜、胡蘿蔔、金針菇、秋葵、黑木耳、小黃瓜,加了四個核桃和半根香蕉打成蔬果汁,烤了三片土司,還煎了三片里肌肉,就成了一家三口的早餐。

這幾年在學校辦理減重班,都會有一種感慨,從知道如何吃,到真的能將合適的食物成為一日三餐,這之間的距離,其實很遙遠,對許多人來說,甚至是遙不可及的。為甚麼呢?因為真正健康的食物,除了知識,還是需要花很大的金錢成本、勞力成本才能做到。

當然除了這些真實的困難之外,還要加上人心的挑戰,因為大多數人心目中好吃的食物,常常都是營養師口中的高油、高脂肪、高糖的地雷食物或空熱量,並不健康。


歐洲的貴族的早餐,統一了全世界的餐桌


這本書是歐洲視角的早餐史,講的如何經過300年時間,統一了全世界的早餐餐桌 (中國居然是少數沒被完全統一的國家,也許因為有豆漿的緣故)。

在十八世紀初的歐洲,茶、咖啡、巧克力、糖其時都是罕見的舶來品,價格高昂,但卻是貴族之間流行喜愛的早餐。經過短短三百年,這樣的早餐原型,成為都市化社會最日常的生活,而且,早餐的樣式,越來越統一。

從這本談早餐的書,我們可以看見科技對人類日常生活行為的影響。

「百年早餐史」是一本跨產業、跨領域,可從很多角度來觀看的書,我從甚麼角度來觀看呢?因為戴著健康的有色眼鏡太久,我不免俗地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

我個人覺得這一本談人類怎麼開始讓早餐吃得越來越不健康的歷史,從咖啡、茶、煉乳、糖、果醬、鬆餅、即食玉米片、麵包等等,高糖、高油、高(空)熱量的早餐,開始成為早餐的主角,而且全世界各個國家,求快、求方便的即食早餐組合也越來越統一。


提神醒腦的三大早餐:可可、咖啡、茶


什麼?早餐的基底根本就是具有提神效果,有微成癮作用的飲料可可、咖啡、還有茶。

可可樹主要生長在亞洲大陸;咖啡最早長在非洲,後來移植到美洲大量種植,目前巴西的產量是全球第一;而茶樹,主要的產地其實是中國與印度。這三種植物都是熱帶植物,在歐洲這樣的溫帶地區無法種植,只能依賴進口,是價格昂貴紙有貴族才能享用的早餐。

由於食品加工業的進步,讓可可加了牛奶與糖,成了孩子喜愛的早餐,還加工成了固體的巧克力,變成大人小孩都喜歡的巧克力糖,可可的發展至今已不僅僅是早餐。

咖啡後來居上,席捲全世界,站穩了早餐龍頭的角色,私以為這是因為咖啡的成癮效果與戒斷症狀是三種當中最明顯的,人容易產生的身心依賴也最高,所以才能站穩龍頭老大的角色吧?

茶是由中國與印度傳到歐洲,第一個將茶加了奶成為「茶奶」的民族其實不在歐洲,而是蒙古,但蒙古人喝鹹的,歐洲人在茶當中加了糖加了奶,也成了早餐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讓早餐開始有了晨間吃糖的習慣。

書本大篇幅提到為了大量種植咖啡、可可豆、與茶,買賣黑奴的故事,就讓有興趣的人自己閱讀,我還是回到我有興趣的健康路線。


甜甜的早餐成為主流


歐洲從農業化社會轉為工業化社會之初,為了讓大量的工人能縮短用餐時間,有最好的體力與效率快樂地工作,所以高糖、高油、搭配喝了精神好的咖啡或茶,成為早餐的主流,CP值最高的早餐就是能提供最高熱量並能提神的食物。人們想辦法就近大量種甘蔗產糖、種咖啡、並且開始將產地的原料加工成為可以快速食用的食品,如即溶咖啡、奶粉、即食玉米片等,當時還流行吃麵包沾咖啡吃,或者將麵包抹上果醬或奶油。

現在我們還聽得到的麥斯威爾、雀巢等跨國食品大公司,都是當時起家的。

為了營養,當時的政府偶爾也會鼓勵要讓孩童喝牛奶,或在咖啡或茶當中加些奶花(一些些的牛奶),也會出現雞蛋這個選項。

從現代健康營養的觀點來看,我們都知道,含糖量高的早餐,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元凶,不過在當年,能快速吃飽有精神可以工作、又經濟實惠的早餐,就是CP值最高的早餐。

想想我們的豆漿也大多是喝甜的,甜食是一天快樂的泉源?


早餐和其他兩頓正餐很不一樣


午餐和晚餐的共通點,是有固定的上菜次序(前菜、主菜、甜點)。但早餐比較屬於所有菜餚全部一起上桌的上菜方式,每個人依自己的喜好挑選簡便喜愛的早餐,因為早餐的用餐時間很短,所以無法大家一起用餐,這部分相對照在越來越忙碌的社會並無差別,早餐幾乎都是在交通中或辦公室解決。

另外,早餐提供的菜色其時也很固定,在西方國家的飯店,很少會出現出乎客人意料之外的早餐食物,不外乎是果汁(柳橙汁)、雞蛋、茶、咖啡、熱可可、麵包、果醬、奶油、穀片,另外還會有幾樣水果和冷熱醃製的熟食(培根、小熱狗、火腿、臘腸),就算是大飯店,菜色也不會超出這個範圍,而且多是以自助餐的方式提供。


日常作息差異對早餐的影響


日常作息最主要影響人們的用餐時間,而不是對食物的攝取量,尤其北緯超過55度(大約丹麥南部)的地區,晝短夜長的國家。目前全歐洲最一致的用餐時間就是早餐(大約在早上七點到九點半之間),北方的用餐時間較長,他們早餐的食物也比南方豐盛。

時鐘發明並且普及之後,大家用餐的時間就更加固定了,老闆為了有最佳的工作效率,必須盡量統一工人在一致的時間用餐,才能大家一起繼續工作,所以三餐的時間雖然各國略有不同,但早餐時間就更加一致了。

對照四季如春的台灣,晝短夜長的國家,因為日照而產生的作息改變,我個人以為除了日照,用餐這件事不僅是餵飽自己,更是一種社交,跟民情文化也有很大的關係。


火爐、烤麵包機、與淋浴設備


這本書當中提到許多我們目前習以為常的家具,都是這三百年來日漸普及的新科技,這也影響了大家早上用餐的方式與習慣,還有早餐的飲食內容。包括了廚房用火設備以及廚具的普及、烤麵包機的發明、以及家家戶戶開始有了自己淋浴設備。

淋浴設備 (1872年)開始在歐洲萌芽,之後家家戶戶逐漸開始有淋浴設備,許多歐洲人開始有晨間淋浴的習慣,越來越多人在早晨盥洗淋浴。但每個家庭中的浴室大多都只有一間,因此需要輪流使用,這也影響了大家一起吃早餐,使早餐成為每個人分別解決的一餐。


健康的早餐?!


本書最後一章,有小小的篇幅提到近年來各國開始注重健康的飲食,早餐的內容也開始有了改變,蔬菜和水果加入早餐的內容中。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百來年來,雖然醫療科技飛快進步,但因為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與運動習慣而造成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以及慢性疾病也越來越多。健康的一頓早餐,成為一種知道卻不一定吃得到(或想要吃)的食物。




更多閱讀心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