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文章閱讀:問題網路使用是一種成癮?



心得整理:常善媚


生活於網路時代的我們,隨時上網的手機已經成為貼身物品,各種網路活動無所不在隨時隨地的包覆著我們,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難免都覺得自己"好像"網路成癮了...。為甚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或許是我們用了比自己以為更久的時間上網,或許是因為分心的上網行為讓我們整晚一事無成,因為不論上網社交、看影片、或打個遊戲,都可以讓人感到暫時隔離了生活中的瑣碎、困難、紛擾、無力。


目前在醫學診斷中,並沒有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或網路使用疾患(Internet use disorder)的疾病診斷,除了線上遊戲或單機版遊戲被醫學診斷認為有成癮疾患的風險之外,其他網路活動(如:使用社交平台、上網交友、上網追劇、看節目、看直播、上網查找資料、大量下載喜歡的資訊等等)都沒有被認定與「成癮」有關。

這篇文章是瑞典臨床神經科學領域的學者 Dr. Kardefelt-Winther 在2017年所寫的,標題為"Conceptualizing Internet use disorders: Addiction or coping process?",這是一篇回顧整理的文章,作者提出了反思,他認為或許我們不該從成癮的框架去看網路使用疾患,從行為成癮的角度看問題網路使用或許是錯誤的決定。一旦我們使用了成癮的框架來看網路使用,我們就被限制在這個框架中,很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現象。Dr. Kardefelt-Winther認為我們該放下從物質成癮或行為成癮借來的框架,回到網路使用的現象本身,問使用者兩個問題,從中了解使用者發生了甚麼事:


問題一:問題網路使用為甚麼發生? 


除了用行為成癮的框架去進行量表施測之外,我們可以問使用者開始大量使用網路而感覺到自己"好像"網路成癮的過程,是怎麼開始發生的?

Dr. Kardefelt-Winther在2014年的文章提出了補償性互聯網使用的模型架構,他猜測網路使用的行為並非成癮,而是一種補償現實生活的行為,人們過度的上網行為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問題或緩解煩躁情緒。他認為經由了解人上網的心理動機,可以找到動機是如何調節社會心理健康與網路使用之間關係,從這個過程,或許可以找網路的活動如何補償人的心理社會問題。


問題二:這樣的狀況為甚麼一直持續?  


當你知覺到自己「好像」網路成癮了,但是甚麼原因讓這樣的現象一直持續下去,沒有改變呢?因為生活中沒有更吸引你去做的事情?因為生活充滿了無力感?因為生活的壓力一直讓人想逃走?或是其實網路中的世界讓你活的更開心,如:在網路中你是個很重要的角色、擁有廣大粉絲、每日追劇看直播是一天當中最快樂的休閒時光。

找到發生的過程以及一直持續使用的動機,來重新檢視這現象與"成癮"的框架是否搭配,成癮是否足以涵蓋網路使用所產生的問題。


如何找到生活中的平衡點,才是王道


作者反對以「成癮」的視角看待問題網路使用的現象,他認為數位科技的時代改變了弱勢兒童或年輕人的遊戲規則,為他們提供學習,社交和發出自己聲音的新機會,如何在真實世界與網路世界中找到生活的平衡點,才是王道。


更多線上遊戲文章